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力量 | 校长奖获得者潘震林:心有丘壑,励造山河

个人简介

潘震林,2019级党内法规与监察法学班本科生,现任法学院(威海)学生会执行主席、班级团支部书记、山东大学第三十七次学代会常任代表、山东省滕州市镇街团(工)委兼职副书记,曾任山东省“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班班委、山东大学第三十六次学代会代表、校区团学组织传媒联盟个人理事、中青网山东大学(威海)通讯员等多项职务。


在校期间绩点专业排名1/30,曾获金葵花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11项奖学金;荣获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国际赛三等奖、“挑战杯”省级二等奖、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省级二等奖、“鲲鹏杯”山东省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威海市知识产权征文比赛三等奖等多项奖项;获评山东大学全面发展标兵、山东大学自强之星提名奖、山东大学“五·四”青年科学奖、“调研中国”百强团队、“青年中国行”百强团队、山东省学校领域“青马工程”培训优秀学员、“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省级优秀学生、省级优秀团队等荣誉称号,共计校市级以上奖项80余项,其中省部以上16项



厚积薄发拾自信


回忆来到山东大学后的生活,潘震林表示,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学院举办的一次模拟法庭课程比赛,此次比赛由18、19级学生自行组队参加。比赛之前,他担心自己专业课功底不扎实,也没有模拟法庭的比赛经验,因此对于取胜并没有太大信心。在准备期间,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进行多次模拟;正式比赛时,他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言放弃、沉着冷静,一场一场比,一场一场赢。最终团队获得冠军,潘震林也获评最佳辩手。他认为,这次比赛给了他足够的肯定,也让他明白,只要准备的足够充分便没有什么不可能。


专业领域点迷津

谈及专业(党内法规与监察法学)及其学习方法时,潘震林说道,此专业是在法学的视域下研究党内法规。实际上,不只是法学界在研究,政治学界、党史党建学界等也在研究。如果从法学的视角去研究它,就要用法学的方法。而这就遇到一个问题,法学是西方发源的科学,党内法规是中国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如果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研究党内法规便会产生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中国话语体系来构建一个中国学科。基于此,他为同学们提供了几点学习建议:


第一,要跨学科学习。掌握不同的学科知识与方法,多看政治学、党史党建学方面的书,尤其是党史,学好党史对于党内法规的专业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党史就相当于法学的法制史,法学有法制史,党内法规也有它的历史,这都要跨学科去学习。


第二,要收集时政报道。党内法规学科与时政息息相关,一些讲话和文件精神可能代表着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最近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决议等都是需要关注和学习的方面。


第三,要抓住学科前沿。党内法规是一个较新的学科,我们学院从18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现已经基本走在了全国第一方阵。学校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中很多涉及这个学科的前沿,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学科的前进方向,要抓住机会、把握机遇。


第四,要阅读专著论文。党内法规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远没有传统法学学科那样浩如烟海,相较之下其专著和论文可以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从早期关于党内法规的论文开始检索,一直到现在最新的成果,阅读过后我们便能梳理出党内法规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水平,这也是我们相较于传统法学学科的一个学习的后发优势。



直面挫折迎难上


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潘震林表示在刚接触这个学科的时候,他也曾有过很多的困惑,例如法理学里的“电车难题”、“囚徒困境”。一是不理解为何要那样解决,二是不明白自己提出的方法为何不是最优解?而作为初学者,在逐步学习到一些知识后,又会陷入盲目自信,认为自己的想法“无比的正确”。但随着更为深入的学习,这种想法就渐渐转变为发现我们没有掌握的知识还有很多。这便是学习的两大阶段,从“无知者无畏”到“知晓自己无知”。潘震林认为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掌握的知识太少、知识面太窄。


潘震林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拓宽阅读量。阅读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来体会其区别;阅读著作时对知识形成体系;阅读论文从一个小方向深入挖掘。


潘震林也提出了一些备考方法,他认为首先是老师的讲授,考试考察的内容大多是老师课上讲授的内容,平时做好笔记,及时复习,在备考时便会感到十分轻松;其次备考要讲究效率,在进入考试月、考试周的短暂时间里,要快速进入备考状态,做到争分夺秒;再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有些同学考前学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考试效果斐然,但有些同学却会因为考前熬夜而导致考试时状态很差,适得其反;最后要讲究目的性,在面对大量的知识点无从下手时,要优先抓住老师强调过的重点。


合理规划自律人

在大学,自律与时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潘震林认为自律其实就是自己对自己提出的一个要求,而自律是有弹性的,因为这个要求很容易被自己妥协。他认为,支撑个人自律的是两个抓手,一是兴趣,二是理想。有兴趣,我们便有动力去做事情;有理想,我们便知道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培养兴趣、树立理想,这便会使我们变为一个自律的人。



谈及时间利用的问题,潘震林说到在团省委培训期间,他曾与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干部进行过交流。他们都认为时间是够用的——要敢于选择、敢于尝试,便会发现,时间总是够用的。同时,也要做好选择,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东西,比如做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科研竞赛等,有些同学尝试过后发现自己喜欢,而那些尝试后不感兴趣的同学就可以舍弃,因为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也是合理、高效安排自己时间的基础。但前提是大家要进行尝试,在此之后再做出选择才不会遗憾。


敢于沟通拒社恐

交往能力也是大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身素养。如果没有交往,便找不到合适的伙伴,便很难去开展合作,而个人在成长中都不是单打独斗的。解决一些同学“社恐”最好的方式便是勇于主动邀请。比如在做社会实践时,要想找到优秀的同学合作,便要主动邀请,不要碍于面子、不要怕被拒绝,敢于和不同的人去结识,慢慢地自己的朋友圈便会扩大。



殷殷寄语许期愿

在采访最后,潘震林谈到了最近流行的“内卷”与“躺平”,他认为这个话题是个“伪命题”。他认为,真正的“内卷”是极少数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个词过分滥用了。比如一个同学学习时间长、学习认真,很可能会被称为“卷”;一个同学考得好,很可能会被称为“卷”;一个同学获得了一些奖项,也很可能会被称为“卷”。他认为这种语境不是正向的,“内卷”的滥用正是当代青年焦虑的一种体现,这也反映着竞争的加剧,例如有一天我们自己身边的同学突然获得了一个重分量的奖项,我们可能很焦虑,而更多的我们也会去想,如果是自己,那么是否也有能力获得这个奖。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内卷”,其实更多是对自己的拷问。不仅“内卷”是极少数的,他认为“躺平”也是极少数的,青年人就是习惯嘴上说放弃,但心里并不服输、不屈服。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执拗于当下的焦虑之中,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阻碍前进的脚步,要勇敢面对我们现在的处境,勇敢面对现实状况,只有努力才是唯一的道路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山东大学学生在线”

编辑 | 张歆悦

责任编辑 | 于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